在古代战乱时期,军队的数量是很多的,但平时在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或者小说时,不难发现经常有“三军将士听令”、“犒赏三军”、“三军可夺帅”这样的话语,往往一说三军的时候,全部士兵都动身,那么今天就来讲讲,这个“三军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
其实关于古代的军队,涉及到的秘密还是太多了,如果真的要研究的话,短时间内是不能研究完的。
说起“三军”,我们一般想到的是现代的海、陆、空三军,但是事实上,古代的三军和海、陆、空三军的意义相差还是很大的。
“三军”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,当时的一些大国都会设三军,不过每个国家的叫法有点差别。比如说,晋国称三军为中军、上军、下军,楚国称为中军、左军、右军,齐国、鲁国、吴国都叫三军为上军、中军、下军。三军的主次顺序分别是中军、上军、下军。所以,春秋时期的大国都会编制有“上军中军下军或左军中军右军”这三军,然而当时周天子还拥有了“六军”。
在三军中,还各自设立将、佐的军衔,三军的统帅则是中军将。不过,春秋后期的时候,大国为了不断扩大军队的数量,“三军”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,于是就甚至有了“五军”,比如当时的晋国就在“上军中军下军”的基础上,加上了“新上军”和“新下军”。
另外“三”在古代是虚数,是多的意思。所以后来,在这个基础上,无论有多少军,也可以叫三军,三军就成了军队的统称。